認識慢性疼痛
| | |

認識慢性疼痛,醫師與病人的重要功課[2023 BMJ Practice Pointer]

全世界大約有 1/3~1/2 的人受慢性疼痛影響,然而診斷及處理仍是個挑戰。英國醫學期刊2023年6月文章對此做了介紹,幫助我們辨識和討論慢性疼痛問題。

【慢性疼痛是什麼?】

根據國際疼痛學會(IASP)的定義,慢性疼痛是持續或復發超過 3 個月的疼痛。這個定義區分了慢性疼痛(超出正常組織癒合時間的痛)和一般組織受傷的急性疼痛。

在 ICD-11中,慢性疼痛可以概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類。原發性慢性疼痛包括纖維肌痛症和慢性偏頭痛…等症候群;而慢性次發性疼痛則是其他疾病(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)的結果。

【如何識別原發性慢性疼痛?】

與疼痛相關的因素如疼痛的部位和持續時間,以及曾做過的治療是否有效等,都可以幫助識別潛在的原發性慢性疼痛狀況。

此外,非疼痛相關的因素,如:睡眠品質差、情緒低落、疲勞、注意力不集中…等,也可能是慢性疼痛的表現。

【慢性原發性疼痛做檢查有什麼作用?】

在臨床上,可能要做各類檢查,以確認/排除潛在的共存病症,需要做的檢查會因病人狀況而調整。

在解釋/理解檢查結果時要注意,當病人檢查正常時,通常醫生會覺得放心,因為意味著病人沒有潛在的病變問題;不過從病人視角看來,他可能會感到沮喪與不被重視,因為正常結果與他們的疼痛經驗不相符。

【醫病間如何討論慢性原發性疼痛?】

醫病溝通對於慢性疼痛非常重要。好的溝通能讓病人感覺被聆聽被認同,並在他們發展改善生活品質的策略時,感到被支持和賦能。
(但在台灣的得來速醫療現場該如何執行啊…..)

要注意的是,病人通常希望有明確的診斷和病因的解釋,但其實本病機制和具體原因還不清楚,常常造成和醫師之間的溝通問題。

以下是醫病溝通的重點:

  • 討論疼痛問題時,強調檢查正常不代表沒問題,並認同病人的疼痛感受。
  • 疼痛是一種複雜的感受,影響到大腦內的多個部分,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。
  • 目前還沒有藥物/手術能完全解決問題,但了解更多疼痛知識,對病人來說可能有幫助。

有興趣的話,歡迎查看全文了解更多。

聲明:本文整理之文獻資訊,僅供做為衛教資訊之分享,疾病診斷與治療效果會因個人狀況而有差異,請與你的醫師當面評估及溝通再做決定。

閱讀更多

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 40年來首次修訂疼痛定義

參考資料

Kang Y, Trewern L, Jackman J, McCartney D, Soni A. Chronic pain: definitions and diagnosis. BMJ. 2023;381:e076036. Published 2023 Jun 27

BMJ 2023;381:e076036

分享給更多需要的朋友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